内容目录
Toggle序言
身为规划狂J 人,用过各种生产力软体,如Evernote, Obsidian 等,但最后还是回归Notion 的怀抱,毕竟Notion 的操作真的最直观、介面最美观。把生活搬上Notion 后,因为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全然客制化,真的有长出第二个大脑的感受。
使用的过程我也不禁好奇,Notion 这个「生活黑客」的点子到底是什么被想出来的? Notion 这间公司背后有什么有趣的创业故事?
于是我深入了解创办人的背景、Notion 独特的竞争优势,今天就来分享这间传奇公司的创办故事、产品特色、和Notion 如何在生产力市场站稳脚跟吧!
如果你只有1分钟,可以直接带走3个takeaways
- 更多去专业化的服务:
Notion 的初衷是给不会写程式的人一个No code 平台,自己定义自己的生产力工具,「简化、接地气」的核心理念是Notion 获得广泛用户的关键。 - 高度客制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尤其是每天都会碰到的生产力工具,高度客制化可以提高使用者的参与度,收服个体户后,进而再推广到企业协作的战场。 - 使用者与软体的情感连结很重要:
在使用者打造工具的过程,就像在组装IKEA 家具,你会对自己组装的家具有更高的情感连结,那Notion 生产力工具也一样。
我们已进入全球疯生产力的时代
2024 年,全球生产力软体市值加总已逼近600 亿美元,且正在以14%的年复合成长率蓬勃发展。同时,因为远距工作的意识越来越普及,人们对协作软体的需求也急速增长。
一提到生产力工具、企业协作软体,我们很难不想到让「万物皆区块」的Notion。
Notion 的官网这样形容自己:「思考、写作和计划合而为一的空间」。

我们可以在这个空间建立个人资料库、管理行事历,甚至当成个人作品集网站,Notion 就像我们的第二大脑,但同时更有组织、更结构化。
Notion创立背景
创立理念:专门服务不会写程式的人,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活工具
2012年,Notion 创办人Ivan Zhu 正在协助女友搭建时装毕业作品集网站。身为朋友中少数会写程式的人,他前后架了五个网站,为这些充满才华的设计师客制网页。
但Ivan 突然意识到,这群人富有美感、对网站布局充满想法,但却因为缺乏程式能力,无法将脑中的想法落地。又或者世界上肯定有另一群人,擅长专案管理、有很棒的团队与产品,但缺乏程式基础,无法搭建一个客制化的平台加速他们的沟通流程。
尽管这个社会如何强调程式语言的重要性,大多数人还是不会写程式。
而程式语言的需求却从来没减少过:更客制化的网站、更自动化的协作空间….
于是Ivan 和技术长Simon Last 于2013年创立了Notion,希望打造一款软体,赋能非技术人员,让他们也能制作专属于自己的线上工具。
两人透过开发Notion Beta (No code 工具),开始打造「生产力乐高」,初期获得20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然而因为Notion 的「乐高」本质,与当时使用的技术环境十分阳春,积木越叠越多导致系统频繁崩溃。三年后开发资金耗尽,两位创办人解雇了当时的四位员工,决定离开旧金山重新开始。
从旧金山到京都,一次又一次的砍掉重练
2015年,Ivan 和Simon 决定搬到生活成本较低的京都,开始重建Notion 的旅程。在京都期间,两人每天花超过18小时小时设计,就这样努力了三年,每天停留在协作工具Figma 的时间长到官方都注意到了他们!
Figma官方还帮他们写了一篇文章,记录他们的创业故事:https://www.figma.com/blog/design-on-a-deadline-how-notion-pulled-itself-back-from-the-brink-of-failure/
最终Ivan 和Simon 在2018年发布了Notion 1.0,一个结合笔记、任务管理与资料库的平台。 随后也加入了更多嵌入功能,如媒体、网页书签等。

这些「生产力乐高」的积木的形状、色彩更加多元,最终成了今天被广泛使用的协作工具。再推出的短短7年里,Notion 已累积超过3000万用户,获得超过3.5亿美元的融资,估值超过100亿美元。
产品特色:Notion 跟其他生产力工具有什么不一样?
打造能帮助人们思考的工具,就是Notion 的价值所在

对Ivan 和Simon 来说,常见的工具如Google docs, Dropbox 都只是把纸本文件搬上云端而已,不断复制贴上文字的过程,与过去我们把文件钉在一起再放进档案夹没什么不同。人们更需要的是一体化的工作空间,当资讯被整合在一起,才真正能辅助使用者做更全面的思考。
搭上AI 顺风车的生产力工具

Notion 不断迭代、增加应用场景,如待办清单、产品流程图、客户资料库等,也让Notion 在Dropbox, Oracle 等强势的竞争对手中杀出一条血路。
而近期的AI 狂潮Notion 也使用的淋漓尽致,透过简单的space 空白键就可以呼叫AI 助理撰写各式文件,同时也贴合「帮助思考」 的宗旨:一键Brainstorm ideas,从想产品功能到产品名称,还能针对会议记录做串接,除了个体户的日常应用,也瞄准企业用户的核心需求。
核心竞争力:Notion 凭什么成为生产力工具霸主?
100亿美元的成长引擎,归功于两个心理效应
但市面上结合AI 的生产力工具已如雨后春笋,如Microsoft 推出Copilot, 老牌笔记软体Evernote、协作软体Slack 都在持续进化,Notion 到底是如何在生产力的红海市场持续领先?
IKEA 效应
IKEA 为何不卖组好的家具就好?因为当我们从IKEA 买回零件并自己组装起来,透过亲自参与创造过程,我们往往会赋予这些家具更高的价值。
同样的心理效应也适用Notion。原本空白的页面,在我们思考自身需求后、开始搭建生产力乐高,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模板来追踪待办、管理生活,这样的高客制空间让我们亲手打造却乐此不疲,且舍不得离开。
Notion 本起其他生产力软体,提供了用户更多潜在的情绪价值。
马斯洛锤子法则
「如果你手上有一把锤子,那你看所有东西都像钉子。」
Notion 用极低的门槛(No code, 超直观的使用者介面)先抓住最多的客户,再利用人们都会有的认知偏见,你越习惯用Notion, 开始把你整个生活都放置在这个平台上,你便会想拿他来做所有事情。
独特商业模式:你不知道自己正在被推销!
Notion 的营收来源?不靠Sales, 全靠「渗透」
主要会购买Notion 产品的还是企业用户居多,而Notion 用一种非常聪明的方式来让B2B 客户自动购买软体,那就是「产品主导型成长」。
回到锤子法则提到的特性,Notion 极低的使用门槛,让个体户可以免费使用,而这些个体户一定会包含部分公司的员工甚至某间公司的创办人。
当Notion 全面「渗透」进他们的生活,产生黏着度,那为了不要切断这个丝滑的工具体验,公司选择Notion 而不是随机的软体来当作协作工具,可说再合理不过。
Notion 厉害的地方就是,透过惯性,化销售于无形,让消费者买得心甘情愿。
这就是Notion 成功的方程式。
结论
3个Notion 给我们的takeaways
- 更多去专业化的服务:
Notion 的初衷是给不会写程式的人一个No code 平台,自己定义自己的生产力工具,「简化、接地气」的核心理念是Notion 获得广泛用户的关键。 - 高度客制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尤其是每天都会碰到的生产力工具,高度客制化可以提高使用者的参与度,收服个体户后,进而再推广到企业协作的战场。 - 使用者与软体的情感连结很重要:
在使用者打造工具的过程,就像在组装IKEA 家具,你会对自己组装的家具有更高的情感连结,那Notion 生产力工具也一样。
Notion 模板推荐
Notion官方整理的模板:https://www.notion.so/templates
其他模板汇整:https://www.pathpages.com/blog/best-free-notion-templates
Notion AI教学:https://fc.bnext.com.tw/solutions/view/notion-ai
相关文章
系统设计元件介绍Building Block – 系统设计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