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目录
ToggleSlack 是什么?
Slack 是一个推出10 余年的办公室通讯软体。不仅是可以发布贴文、发公告的企业内部沟通平台,同时使用者还能创建各种不同主题的频道,方便各种专案的分流,同时也允许各种深度应用整合,如Dropbox、Google Docs 等。
举个例子,当使用者在这些串接的应用程式上传文件或资料,Slack 会自动更新频道、并通知频道内的成员,大幅简化工作中的沟通成本。
还有直观快速的历史纪录搜寻功能等,因为人性化且符合使用者痛点的设计,让Slack 在2013 推出后就快速在企业界掀起波澜。

如果你只有1 分钟,可以带走的3 Takeaways:
- Slack 的精彩Pivot:从游戏公司到企业软体
Slack 的创办团队原本专注于开发多人线上游戏Glitch,但由于市场反应不佳,创办人Butterfield 等人果断将Glitch 内部的通讯工具独立出来,转型成为企业沟通平台。这个灵活的转型不仅拯救了当时的团队,也为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 - 产品优势:解决痛点与强大整合能力
Slack 的成功源于其产品设计人性化,直指企业沟通的痛点。它提供多种应用整合,如Google Docs、Dropbox 等,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Slack 也重视用户反馈,不断优化功能,确保产品始终符合市场需求。 - 市场契机与策略:免费增值模式与合理定价
Slack 的迅速崛起正好赶上了SaaS(软体即服务)风潮,采用了免费/加值模式,吸引大量用户使用。合理的定价策略和针对不活跃帐户停止收费的机制,增加了用户黏着度,也确保市场覆盖率和竞争优势。
Slack 的起源故事
多人连线的游戏软体Glitch

企业沟通平台的故事,居然要从一个游戏软体说起!?
在分享Slack 时都会提到Glitch,一个可以多人连线的游戏软体。
Slack 的共同创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 与软体架构师Cal Henderson、Eric Costello和Serguei Mourachov联手(三位都在Yahoo工作过)
一起创立了Tiny Speck 这间公司,专注于创造一款艺术性十足、无战斗的多人线上游戏公司,产品就是Glitch。
然而,在Glitch 上线后没多久,市场上的抱怨声四起,抨击Glitch 太过复杂、速度不够快,甚至会受制于Flash (某个Adobe 软体)
当时Tiny Speck 团队可是砸了中本、组成强大的团队来支持Glitch 这个产品,创办人Butterfield 也不得不开始思考这样的高成本营运是否能持续下去。
一个新的开始
Butterfield 在2012年底就曾在Podcast Gamasutra 表示:「如果其中一个条件不同,我们可能会继续下去。考虑到我们所处的总体情况,继续下去没有意义。」

2013年初点,Butterfield 告诉他当时的投资人,他的游戏公司Tiny Speck 将转型为企业软体公司。 创始团队们抓住了Glitch 中的传送讯息的平台,并将其独立出来,转型pivot 成为现在的Slack。
Tiny Speck 从此以后将成为Slack,一个促进企业内部交流的工具,也是“email killer”!
转型(pivot)的勇气
为何能想到要把一个游戏软体的沟通介面独立出来并做大?一切并非偶然,其实和过去介绍的Zapier 一样,都在解决够痛的问题。
Tiny Speck 的初创团队分布在美国不同城市。 Butterfield 和Mourachov 在温哥华,Henderson 在旧金山、Costello 在纽约处理客户开发。
团队们为了实现有效沟通,Tiny Speck 当时的工程师们为Tiny Speck 内部建立了一个讯息沟通平台。当团队意识到Glitch 大概率等不到市场上的成功后,他们就将目光转向这个他们平常天天在用的小小通讯工具,团队们认为这个工具一定会有其他公司需要。
Butterfield 近期在一个采访中表示:
「我们意识到,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工作方式,我们一致认为我们无法在没有这样的系统下工作,也许其他人也会喜欢它」。
因此,Tiny Speck 团队重新勾勒了他们的产品未来。
在不断地测试、与投资人pitch 后,有了过去的几次失败、再华丽的pivot,Slack 就这样诞生了!
从奇幻游戏的灰烬中复燃,用一个非常惊喜的方式,掀起、引导现代生产力工具革命,彻底改变了人们工作的方式。
Slack 为何如此成功?
Slack 的迅速崛起
Slack 于2013 问世,因为过去市场上一直没有高度整合、分频道的沟通平台服务可以选择,在发布的当下就立刻迎来了巨大、前所未有的需求。
Slack 变顺着市场上的声浪,开始整合数十个其他应用:Google Docs、Dropbox 和Asana,Slack 迅速成为一个更全面的企业沟通平台,用迅雷不及掩耳速度重新定义了工作场域的沟通方式。
在Slack pivot 不到两年,Slack 已经拥有6 万名每日活跃用户和1.5 万个付费用户。
Slack 成功的因素:时机

创业最重要的是时机,这个概念已经听烂了!
然而Slack 的转型再次证明时事真的能造英雄。
过去十年间,每周至少一天remote 工作的人数比例不断上升。
当然同样的,Slack 起初不是专门为了远端工作而设计,但他的出现确实也更促进全球远端工作的浪潮。
另一个风口是Saas 的崛起。
Slack 采用了订阅制商模,而当时正值专门投软体即服务(SaaS)的VC 数量激增的时期。
2010年,美国SaaS 新创公司共获得57 亿美元的投资,而到2014 年,这个数字增长了三倍,达到约200亿美元,
根据PitchBook 的统计,2018年美国SaaS 公司总共获得264 亿美元的VC 投资。
Slack 的崛起刚好搭上VC 风潮,代表有更充足的资金支持快速成长时期,创始团队终于在前一次失败迎来曙光。
截至今日,Slack 拥有超过1000 万每日活跃使用者,覆盖超过60 万个企业——其中8.8 万是付费用户!
「自2014 年推出以来,全世界的企业都发现了类似的需求,现在正在Slack 中找到了解决方案,」
「它被称为团队的操作系统、协作的枢纽,在组织内连接组织。」
Slack 的竞争优势
Slack 的团队做对的事可不只有一次漂亮的转型,能够收获全球千万用户,他们还针对产品做了更多,以下整理几个维持Slack 市场覆盖率、竞争优势的特点:
1. 理解用户的痛点
Slack在9 年前发布了他们的MVP (最小可行性产品)
在他们获得定量的用户注册后,他们便开始密切询问用户的反馈,透过反馈了解痛点,就算是在公开发布产品后这样的学习也在持续进行。
这里他们证明了:如果你能密切了解市场,便可以确保方向不偏离,进而达到成功。
2. 专注产品开发
因Slac k密切关注用户需求,内部团队拥有稳定且明确的产品开发路线图。
他们会根据收到的反馈开发功能,以用户为中心的决策方式反而减少了他们在额外功能或决策上的投入。
例如话题讨论、文件、图片或其他媒体的分享、团队工作空间、私人群组等功能,都是透过用户反馈新增的!
3. 第三方整合
除了产品开发,Slack 也开始与各种第三方应用整合,尽量把企业内部每天都会碰到的应用整合起来。
目前已经整合了Google Drive、Dropbox、Trello、GitHub、Zendesk、Zapier 等超过200 个应用,让各种规模和产业的公司都能够在不中断工作流的情况下,融合他们手边的任务和讨论。
4. 商业模式
Slack 是免费/加值模式成功的案例。
如果你是新用户,只需要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就可以注册并开始使用Slack。
免费用户可以搜寻、查看最近的10,000 则讯息,对于预算有限、内部沟通也有限的小型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友善的设计。当然也有针对大规模组织的升级方案!
5. 合理的定价和收费
定价是购买决策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特别是当面对一个资本有限、使用和接受受限的市场时。
除了免费增值模式,Slack 在竞争市场中也赢得了定价之战,在不同规模的用户、使用服务类别上都维持合理价格,同时考虑到不同类型的用户的使用方式和频率。
举例来说,当Slack 检测到帐户不活跃时,他们会停止向帐户收费(实在是太佛心的功能,现在有太多自动扣款、自动续约的app,能够自动侦测使用状况真的省下很多不必要的花费!!)
这样的机制使得他们的收费更合理化,也成为他们扩大用户基数的一大王牌。
Slack 当前挑战
Slack 的产品定位非常明确,目前的竞争对手以市占率来说的话,只有科技巨头Microsoft 和Slack 自己。
为什么呢?
Slack 的收入其实可以比现在更高,但这间公司更专注于提高给客户端所获得的价值。Slack 保持相对低廉的订阅费用、提供免费点数等,确保如果服务中断,客户会得到「补偿」。
然而,这些点数会侵蚀利润,这对Slack 是一个小小的代价,去换取他们能提供一致品质的服务。
Slack 现况
2020 年12 月,Slack 最终被CRM 平台巨头Salesforce 以277 亿美元收购。
在短短7 年内,Slack 团队将一间游戏公司转型,摇身一变成了一间价值相当于爱沙尼亚这样的小国GDP 的公司,引领着企业生产力的所有日常运作。
客户覆盖小型个人商店到IBM 等跨国上市公司,再加上现在远距工作已成常态,随着运营逐渐转向线上,Slack 的未来绝对值得期待。
结论
Slack 的故事算是创业界「转型pivot 」非常津津乐道的故事,Slack 的创办历程提醒我们,如果此路不通,你总是可以转型、换条路试试看。
同时,对客户的专注、毫无陈建的接受反馈,Slack 不需要新增太多花俏或单纯为了行销噱头的功能,因为Slack 的核心理念很明确,就是确保在其核心能力上做到极致,同时确保定价尽可能对使用者公平。
正是这种「匠人精神」、对小细节的执着、追求品质的坚持,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导者真的完全不意外!
3 Takeaways
- Slack 的精彩Pivot:从游戏公司到企业软体
Slack 的创办团队原本专注于开发多人线上游戏Glitch,但由于市场反应不佳,创办人Butterfield 等人果断将Glitch 内部的通讯工具独立出来,转型成为企业沟通平台。这个灵活的转型不仅拯救了当时的团队,也为他们带来意想不到的丰硕成果。 - 产品优势:解决痛点与强大整合能力
Slack 的成功源于其产品设计人性化,直指企业沟通的痛点。它提供多种应用整合,如Google Docs、Dropbox 等,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Slack 也重视用户反馈,不断优化功能,确保产品始终符合市场需求。 - 市场契机与策略:免费增值模式与合理定价
Slack 的迅速崛起正好赶上了SaaS(软体即服务)风潮,采用了免费/加值模式,吸引大量用户使用。合理的定价策略和针对不活跃帐户停止收费的机制,增加了用户黏着度,也确保市场覆盖率和竞争优势。
谢谢你看完这篇文章!
如果你觉得意犹未尽,欢迎订阅我的电子报【Roxanne's Tech Talk】
我将会在上面分享更多有趣的科技科普故事喔! 🥳
加入500 人行列,一起学习最新科技新知 Subscribe Roxanne's Tech Talk
也欢迎透过Linkedin 交流👩🏻💻 Roxanne 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