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目錄
Toggle前言
身為規劃狂 J 人,用過各種生產力軟體,如 Evernote, Obsidian 等,但最後還是回歸 Notion 的懷抱,畢竟 Notion 的操作真的最直觀、介面最美觀。把生活搬上 Notion 後,因為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全然客製化,真的有長出第二個大腦的感受。
使用的過程我也不禁好奇,Notion 這個「生活黑客」的點子到底是什麼被想出來的?Notion 這間公司背後有什麼有趣的創業故事?
於是我深入了解創辦人的背景、Notion 獨特的競爭優勢,今天就來分享這間傳奇公司的創辦故事、產品特色、和 Notion 如何在生產力市場站穩腳跟吧!
如果你只有1分鐘,可以直接帶走3個 takeaways
- 更多去專業化的服務:
Notion 的初衷是給不會寫程式的人一個 No code 平台,自己定義自己的生產力工具,「簡化、接地氣」的核心理念是 Notion 獲得廣泛用戶的關鍵。 - 高度客製化的時代已經到來:
尤其是每天都會碰到的生產力工具,高度客製化可以提高使用者的參與度,收服個體戶後,進而再推廣到企業協作的戰場。 - 使用者與軟體的情感連結很重要:
在使用者打造工具的過程,就像在組裝 IKEA 家具,你會對自己組裝的家具有更高的情感連結,那 Notion 生產力工具也一樣。
我們已進入全球瘋生產力的時代
2024 年,全球生產力軟體市值加總已逼近 600 億美元,且正在以 14%的年複合成長率蓬勃發展。同時,因為遠距工作的意識越來越普及,人們對協作軟體的需求也急速增長。
一提到生產力工具、企業協作軟體,我們很難不想到讓「萬物皆區塊」的 Notion。
Notion 的官網這樣形容自己:「思考、寫作和計劃合而為一的空間」。
我們可以在這個空間建立個人資料庫、管理行事曆,甚至當成個人作品集網站,Notion 就像我們的第二大腦,但同時更有組織、更結構化。
Notion創立背景
創立理念:專門服務不會寫程式的人,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活工具
2012年,Notion 創辦人 Ivan Zhu 正在協助女友搭建時裝畢業作品集網站。身為朋友中少數會寫程式的人,他前後架了五個網站,為這些充滿才華的設計師客製網頁。
但 Ivan 突然意識到,這群人富有美感、對網站佈局充滿想法,但卻因為缺乏程式能力,無法將腦中的想法落地。又或者世界上肯定有另一群人,擅長專案管理、有很棒的團隊與產品,但缺乏程式基礎,無法搭建一個客製化的平台加速他們的溝通流程。
儘管這個社會如何強調程式語言的重要性,大多數人還是不會寫程式。
而程式語言的需求卻從來沒減少過:更客製化的網站、更自動化的協作空間….
於是 Ivan 和技術長 Simon Last 於2013年創立了 Notion,希望打造一款軟體,賦能非技術人員,讓他們也能製作專屬於自己的線上工具。
兩人透過開發 Notion Beta (No code 工具),開始打造「生產力樂高」,初期獲得200萬美元的天使投資。然而因為 Notion 的「樂高」本質,與當時使用的技術環境十分陽春,積木越疊越多導致系統頻繁崩潰。三年後開發資金耗盡,兩位創辦人解雇了當時的四位員工,決定離開舊金山重新開始。
從舊金山到京都,一次又一次的砍掉重練
2015年,Ivan 和 Simon 決定搬到生活成本較低的京都,開始重建 Notion 的旅程。在京都期間,兩人每天花超過18小時小時設計,就這樣努力了三年,每天停留在協作工具 Figma 的時間長到官方都注意到了他們!
Figma官方還幫他們寫了一篇文章,記錄他們的創業故事:https://www.figma.com/blog/design-on-a-deadline-how-notion-pulled-itself-back-from-the-brink-of-failure/
最終 Ivan 和 Simon 在2018年發布了 Notion 1.0,一個結合筆記、任務管理與資料庫的平台。 隨後也加入了更多嵌入功能,如媒體、網頁書籤等。
這些「生產力樂高」的積木的形狀、色彩更加多元,最終成了今天被廣泛使用的協作工具。再推出的短短7年裡,Notion 已累積超過3000萬用戶,獲得超過3.5億美元的融資,估值超過100億美元。
產品特色:Notion 跟其他生產力工具有什麼不一樣?
打造能幫助人們思考的工具,就是 Notion 的價值所在
對 Ivan 和 Simon 來說,常見的工具如 Google docs, Dropbox 都只是把紙本文件搬上雲端而已,不斷複製貼上文字的過程,與過去我們把文件釘在一起再放進檔案夾沒什麼不同。人們更需要的是一體化的工作空間,當資訊被整合在一起,才真正能輔助使用者做更全面的思考。
搭上 AI 順風車的生產力工具
Notion 不斷迭代、增加應用場景,如待辦清單、產品流程圖、客戶資料庫等,也讓 Notion 在 Dropbox, Oracle 等強勢的競爭對手中殺出一條血路。
而近期的 AI 狂潮 Notion 也使用的淋漓盡致,透過簡單的 space 空白鍵就可以呼叫 AI 助理撰寫各式文件,同時也貼合「幫助思考」 的宗旨:一鍵 Brainstorm ideas,從想產品功能到產品名稱,還能針對會議記錄做串接,除了個體戶的日常應用,也瞄準企業用戶的核心需求。
核心競爭力:Notion 憑什麼成為生產力工具霸主?
100億美元的成長引擎,歸功於兩個心理效應
但市面上結合 AI 的生產力工具已如雨後春筍,如 Microsoft 推出 Copilot, 老牌筆記軟體 Evernote、協作軟體 Slack 都在持續進化,Notion 到底是如何在生產力的紅海市場持續領先?
IKEA 效應
IKEA 為何不賣組好的家具就好?因為當我們從 IKEA 買回零件並自己組裝起來,透過親自參與創造過程,我們往往會賦予這些家具更高的價值。
同樣的心理效應也適用 Notion。原本空白的頁面,在我們思考自身需求後、開始搭建生產力樂高,建立完全屬於自己的模板來追蹤待辦、管理生活,這樣的高客製空間讓我們親手打造卻樂此不疲,且捨不得離開。
Notion 本起其他生產力軟體,提供了用戶更多潛在的情緒價值。
馬斯洛錘子法則
「如果你手上有一把錘子,那你看所有東西都像釘子。」
Notion 用極低的門檻(No code, 超直觀的使用者介面)先抓住最多的客戶,再利用人們都會有的認知偏見,你越習慣用 Notion, 開始把你整個生活都放置在這個平台上,你便會想拿他來做所有事情。
獨特商業模式:你不知道自己正在被推銷!
Notion 的營收來源?不靠 Sales, 全靠「滲透」
主要會購買 Notion 產品的還是企業用戶居多,而 Notion 用一種非常聰明的方式來讓 B2B 客戶自動購買軟體,那就是「產品主導型成長」。
回到錘子法則提到的特性,Notion 極低的使用門檻,讓個體戶可以免費使用,而這些個體戶一定會包含部分公司的員工甚至某間公司的創辦人。
當 Notion 全面「滲透」進他們的生活,產生黏著度,那為了不要切斷這個絲滑的工具體驗,公司選擇 Notion 而不是隨機的軟體來當作協作工具,可說再合理不過。
Notion 厲害的地方就是,透過慣性,化銷售於無形,讓消費者買得心甘情願。
這就是 Notion 成功的方程式。
結語
3個 Notion 給我們的 takeaways
- 更多去專業化的服務:
Notion 的初衷是給不會寫程式的人一個 No code 平台,自己定義自己的生產力工具,「簡化、接地氣」的核心理念是 Notion 獲得廣泛用戶的關鍵。 - 高度客製化的時代已經到來:
尤其是每天都會碰到的生產力工具,高度客製化可以提高使用者的參與度,收服個體戶後,進而再推廣到企業協作的戰場。 - 使用者與軟體的情感連結很重要:
在使用者打造工具的過程,就像在組裝 IKEA 家具,你會對自己組裝的家具有更高的情感連結,那 Notion 生產力工具也一樣。
Notion 模板推薦
Notion官方整理的模板:https://www.notion.so/templates
其他模板彙整:https://www.pathpages.com/blog/best-free-notion-templates
Notion AI教學:https://fc.bnext.com.tw/solutions/view/notion-ai
相關文章
系統設計元件介紹 Building Block – 系統設計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