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 Slack: 坐擁全球千萬用戶,Slack 如何從遊戲公司華麗轉型,以 200 億美元被 Salesforce 收購?

Slack_startup_story
slack 2

Slack 是什麼?

Slack 是一個推出10 餘年的辦公室通訊軟體。不僅是可以發布貼文、發公告的企業內部溝通平台,同時使用者還能創建各種不同主題的頻道,方便各種專案的分流,同時也允許各種深度應用整合,如 Dropbox、Google Docs 等。
舉個例子,當使用者在這些串接的應用程式上傳文件或資料,Slack 會自動更新頻道、並通知頻道內的成員,大幅簡化工作中的溝通成本。
還有直觀快速的歷史紀錄搜尋功能等,因為人性化且符合使用者痛點的設計,讓 Slack 在 2013 推出後就快速在企業界掀起波瀾。

slack 3

如果你只有 1 分鐘,可以帶走的 3 Takeaways:

  1. Slack 的精彩 Pivot:從遊戲公司到企業軟體
    Slack 的創辦團隊原本專注於開發多人線上遊戲 Glitch,但由於市場反應不佳,創辦人Butterfield 等人果斷將 Glitch 內部的通訊工具獨立出來,轉型成為企業溝通平台。這個靈活的轉型不僅拯救了當時的團隊,也為他們帶來意想不到的豐碩成果。
  2. 產品優勢:解決痛點與強大整合能力
    Slack 的成功源於其產品設計人性化,直指企業溝通的痛點。它提供多種應用整合,如 Google Docs、Dropbox 等,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Slack 也重視用戶反饋,不斷優化功能,確保產品始終符合市場需求。
  3. 市場契機與策略:免費增值模式與合理定價
    Slack 的迅速崛起正好趕上了 SaaS(軟體即服務)風潮,採用了免費/加值模式,吸引大量用戶使用。合理的定價策略和針對不活躍帳戶停止收費的機制,增加了用戶黏著度,也確保市場覆蓋率和競爭優勢。

Slack 的起源故事

多人連線的遊戲軟體 Glitch

slack 4

企業溝通平台的故事,居然要從一個遊戲軟體說起!?

在分享 Slack 時都會提到 Glitch,一個可以多人連線的遊戲軟體。

Slack 的共同創始人 Stewart Butterfield 與軟體架構師 Cal Henderson、Eric Costello和Serguei Mourachov聯手(三位都在Yahoo工作過)
一起創立了 Tiny Speck 這間公司,專注於創造一款藝術性十足、無戰鬥的多人線上遊戲公司,產品就是 Glitch。

然而,在 Glitch 上線後沒多久,市場上的抱怨聲四起,抨擊 Glitch 太過複雜、速度不夠快,甚至會受制於 Flash (某個 Adobe 軟體)

當時 Tiny Speck 團隊可是砸了中本、組成強大的團隊來支持 Glitch 這個產品,創辦人 Butterfield 也不得不開始思考這樣的高成本營運是否能持續下去。

一個新的開始

Butterfield 在2012年底就曾在 Podcast Gamasutra 表示:「如果其中一個條件不同,我們可能會繼續下去。考慮到我們所處的總體情況,繼續下去沒有意義。」

slack 5

2013年初點,Butterfield 告訴他當時的投資人,他的遊戲公司 Tiny Speck 將轉型為企業軟體公司。 創始團隊們抓住了 Glitch 中的傳送訊息的平台,並將其獨立出來,轉型 pivot 成為現在的 Slack。

Tiny Speck 從此以後將成為 Slack,一個促進企業內部交流的工具,也是 “email killer”!

轉型(pivot)的勇氣

為何能想到要把一個遊戲軟體的溝通介面獨立出來並做大?一切並非偶然,其實和過去介紹的 Zapier 一樣,都在解決夠痛的問題。

Tiny Speck 的初創團隊分佈在美國不同城市。Butterfield 和 Mourachov 在溫哥華,Henderson 在舊金山、Costello 在紐約處理客戶開發。

團隊們為了實現有效溝通,Tiny Speck 當時的工程師們為 Tiny Speck 內部建立了一個訊息溝通平台。當團隊意識到 Glitch 大概率等不到市場上的成功後,他們就將目光轉向這個他們平常天天在用的小小通訊工具,團隊們認為這個工具一定會有其他公司需要。

Butterfield 近期在一個採訪中表示:
「我們意識到,這是一種非常高效的工作方式,我們一致認為我們無法在沒有這樣的系統下工作,也許其他人也會喜歡它」。

因此,Tiny Speck 團隊重新勾勒了他們的產品未來。

在不斷地測試、與投資人 pitch 後,有了過去的幾次失敗、再華麗的 pivot,Slack 就這樣誕生了!
從奇幻遊戲的灰燼中復燃,用一個非常驚喜的方式,掀起、引導現代生產力工具革命,徹底改變了人們工作的方式。

Slack 為何如此成功?

Slack 的迅速崛起

Slack 於 2013 問世,因為過去市場上一直沒有高度整合、分頻道的溝通平台服務可以選擇,在發布的當下就立刻迎來了巨大、前所未有的需求。

Slack  變順著市場上的聲浪,開始整合數十個其他應用:Google Docs、Dropbox 和 Asana,Slack 迅速成為一個更全面的企業溝通平台,用迅雷不及掩耳速度重新定義了工作場域的溝通方式。
在 Slack pivot 不到兩年,Slack 已經擁有 6 萬名每日活躍用戶和 1.5 萬個付費用戶。

Slack 成功的因素:時機

slack 1

創業最重要的是時機,這個概念已經聽爛了!
然而 Slack 的轉型再次證明時事真的能造英雄。

過去十年間,每週至少一天 remote 工作的人數比例不斷上升。
當然同樣的,Slack 起初不是專門為了遠端工作而設計,但他的出現確實也更促進全球遠端工作的浪潮。

另一個風口是 Saas 的崛起。
Slack 採用了訂閱制商模,而當時正值專門投軟體即服務(SaaS)的 VC 數量激增的時期。
2010年,美國 SaaS 新創公司共獲得 57 億美元的投資,而到 2014 年,這個數字增長了三倍,達到約200億美元,
根據 PitchBook 的統計,2018年美國 SaaS 公司總共獲得 264 億美元的 VC 投資。
Slack 的崛起剛好搭上 VC 風潮,代表有更充足的資金支持快速成長時期,創始團隊終於在前一次失敗迎來曙光。

截至今日,Slack 擁有超過 1000 萬每日活躍使用者,覆蓋超過 60 萬個企業——其中 8.8 萬是付費用戶!

「自 2014 年推出以來,全世界的企業都發現了類似的需求,現在正在 Slack 中找到了解決方案,」

「它被稱為團隊的操作系統、協作的樞紐,在組織內連接組織。」

 

Slack 的競爭優勢

Slack 的團隊做對的事可不只有一次漂亮的轉型,能夠收穫全球千萬用戶,他們還針對產品做了更多,以下整理幾個維持 Slack 市場覆蓋率、競爭優勢的特點:

1. 理解用戶的痛點

Slack在 9 年前發布了他們的 MVP (最小可行性產品)
在他們獲得定量的用戶註冊後,他們便開始密切詢問用戶的反饋,透過反饋了解痛點,就算是在公開發佈產品後這樣的學習也在持續進行。
這裡他們證明了:如果你能密切了解市場,便可以確保方向不偏離,進而達到成功。

2. 專注產品開發

因 Slac k密切關注用戶需求,內部團隊擁有穩定且明確的產品開發路線圖。
他們會根據收到的反饋開發功能,以用戶為中心的決策方式反而減少了他們在額外功能或決策上的投入。

例如話題討論、文件、圖片或其他媒體的分享、團隊工作空間、私人群組等功能,都是透過用戶反饋新增的!

3. 第三方整合

除了產品開發,Slack 也開始與各種第三方應用整合,盡量把企業內部每天都會碰到的應用整合起來。
目前已經整合了 Google Drive、Dropbox、Trello、GitHub、Zendesk、Zapier 等超過 200 個應用,讓各種規模和產業的公司都能夠在不中斷工作流的情況下,融合他們手邊的任務和討論。

4. 商業模式

Slack 是免費/加值模式成功的案例。
如果你是新用戶,只需要一個電子郵件地址就可以註冊並開始使用 Slack。
免費用戶可以搜尋、查看最近的 10,000 則訊息,對於預算有限、內部溝通也有限的小型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友善的設計。當然也有針對大規模組織的升級方案!

5. 合理的定價和收費

定價是購買決策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特別是當面對一個資本有限、使用和接受受限的市場時。

除了免費增值模式,Slack 在競爭市場中也贏得了定價之戰,在不同規模的用戶、使用服務類別上都維持合理價格,同時考慮到不同類型的用戶的使用方式和頻率。
舉例來說,當 Slack 檢測到帳戶不活躍時,他們會停止向帳戶收費(實在是太佛心的功能,現在有太多自動扣款、自動續約的 app,能夠自動偵測使用狀況真的省下很多不必要的花費!!)
這樣的機制使得他們的收費更合理化,也成為他們擴大用戶基數的一大王牌。

Slack 當前挑戰

Slack 的產品定位非常明確,目前的競爭對手以市佔率來說的話,只有科技巨頭 Microsoft 和 Slack 自己。

為什麼呢?

Slack 的收入其實可以比現在更高,但這間公司更專注於提高給客戶端所獲得的價值。Slack 保持相對低廉的訂閱費用、提供免費點數等,確保如果服務中斷,客戶會得到「補償」。

然而,這些點數會侵蝕利潤,這對 Slack 是一個小小的代價,去換取他們能提供一致品質的服務。

Slack 現況

2020 年 12 月,Slack 最終被 CRM 平台巨頭 Salesforce 以 277 億美元收購。

在短短 7 年內,Slack 團隊將一間遊戲公司轉型,搖身一變成了一間價值相當於愛沙尼亞這樣的小國 GDP 的公司,引領著企業生產力的所有日常運作。
客戶覆蓋小型個人商店到 IBM 等跨國上市公司,再加上現在遠距工作已成常態,隨著運營逐漸轉向線上,Slack 的未來絕對值得期待。

 

結語

Slack 的故事算是創業界「轉型 pivot 」非常津津樂道的故事,Slack 的創辦歷程提醒我們,如果此路不通,你總是可以轉型、換條路試試看。

同時,對客戶的專注、毫無陳建的接受反饋,Slack 不需要新增太多花俏或單純為了行銷噱頭的功能,因為 Slack 的核心理念很明確,就是確保在其核心能力上做到極致,同時確保定價盡可能對使用者公平。

正是這種「匠人精神」、對小細節的執著、追求品質的堅持,成為一個行業的領導者真的完全不意外!

 3 Takeaways

  1. Slack 的精彩 Pivot:從遊戲公司到企業軟體
    Slack 的創辦團隊原本專注於開發多人線上遊戲 Glitch,但由於市場反應不佳,創辦人Butterfield 等人果斷將 Glitch 內部的通訊工具獨立出來,轉型成為企業溝通平台。這個靈活的轉型不僅拯救了當時的團隊,也為他們帶來意想不到的豐碩成果。
  2. 產品優勢:解決痛點與強大整合能力
    Slack 的成功源於其產品設計人性化,直指企業溝通的痛點。它提供多種應用整合,如 Google Docs、Dropbox 等,極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Slack 也重視用戶反饋,不斷優化功能,確保產品始終符合市場需求。
  3. 市場契機與策略:免費增值模式與合理定價
    Slack 的迅速崛起正好趕上了 SaaS(軟體即服務)風潮,採用了免費/加值模式,吸引大量用戶使用。合理的定價策略和針對不活躍帳戶停止收費的機制,增加了用戶黏著度,也確保市場覆蓋率和競爭優勢。




謝謝你看完這篇文章!
如果你覺得意猶未盡,歡迎訂閱我的電子報【Roxanne’s Tech Talk】
我將會在上面分享更多有趣的科技科普故事喔!🥳

加入 500 人行列,一起學習最新科技新知 Subscribe Roxanne’s Tech Talk
也歡迎透過 Linkedin 交流 👩🏻‍💻 Roxanne Chen

zh_TW繁體中文